杏花微雨时节,又是一年清明。
今年,AI为我们带来了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新方式。通过构建虚拟数字人,人们可以在视频中还原逝者的音容笑貌,甚至像面对真人一样与他们实时对话。
▲AI让照片动起来(图源:淘宝商家)
过去两个月里,“AI复活”案例层出不穷。前有知名音乐人包小柏运用AI技术“复活”已离世两年的女儿,缓解对女儿的思念;后有网友用AI生成了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公众人物,寻求一种数字化的陪伴。
▲AI生成的李玟(左)、高以翔(中)和包小柏女儿(右)
与此同时,争议随之而来。根据《南方周末》覆盖千人的调查,超六成人不愿意用AI“复活”亲人。而涉及公众人物的“AI复活”,甚至引起了相关家属的激烈抗议,或诉诸法律手段维权,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近六成人难以接受数字化复活亲人
聚焦“AI复活”背后产业,智东西发现,在市面上售价从个位数到近两万元的“AI复活”产品已经有很多,嗅到商机的人已经通过视频、教程、通话疗愈、硬件机等多种产品形态获客。一些产品确实为人们带去慰藉,另一些则似乎是“智商税”。
▲收费上万的疗愈服务让用户与AI复活亲人对话
聚焦背后的技术,照片动态化、Deepfake(AI换脸)及构建虚拟数字人多种方式,所需成本和效果有较大差别。
《弟子规》里讲:“事死者,如事生”,是说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后代对先人的感知更加具体,或许将重构人们的祭奠习俗。
与此同时,技术应用的边界在哪里?如何让AI数字人产业真正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与记忆传承的需求,而不是以温情之名行不法之举?这些问题都值得产业关注。
01.“AI复活”案例井喷:追思亲人和偶像,仍有超半数人难接受
近几个月来,“AI复活”逝者的案例层出不穷。
在这些“AI复活”案例中,一些人是为了缓解对亲人的思念,寻求陪伴。比如知名音乐人包小柏运用AI技术“复活”了已离世两年的女儿,“数字女儿”不仅能即时回应对话,还能为家人唱歌。
也有一些人是为了弥补遗憾、正式告别。比如据媒体报道,市民吴君(化名)的儿子在英国念书时不幸意外过世,年仅22岁。吴君找到了一个AI团队,用“数字生命”的方式让儿子“复活”。
“AI复活”也被用到了公众人物身上。有网友用AI生成了李玟、乔任梁、高以翔等知名明星的视频,引发了大众争议。
▲在视频中由AI“复活”的高以翔(左)、李玟(中)和乔任梁(右)
一方面,这些“AI复活公众人物”满足了粉丝对偶像的追思,比如在视频中AI生成的李玟会说“我永远都会陪伴着你们”,乔任梁说“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离开”,让喜欢他们的粉丝获得慰藉。
另一方面,“AI复活公众人物”遭到了不少公众人物的家属的反对。乔任梁的父亲接连喊话网友删除视频,高以翔家人严厉地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李玟母亲则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布律师声明维权。他们大多对看到的视频感到不适,并对亲人肖像权被盗用,被用以非法牟利的行为感到生气。
作为一种新技术,“AI复活”亲人的做法还未被大多数人接受。
在微博热门榜单,一位读物博主3月17日面向读者调查“你愿意用AI技术‘复活’逝去的亲人吗?”,高赞回答均是不愿意,原因包括认为此举是自私欲望、不等于亲人意志、无法代表真人等。
▲大量微博网友表示不愿意复活逝去亲人
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愿意,主要原因是为了缓解思念、抚慰伤痛、弥补遗憾等,但这些人一般都没有表示希望长期高频互动。即便是愿意用AI“复活”亲人的人,也倾向于认为此举会取消死亡的严肃性,人生需要离别和终点。
▲一些微博网友表示愿意用AI复活逝去亲人
根据《南方周末》近期面向读者征集的题为“你会不会考虑数字化复活逝世亲人?”的投票,在参与投票的1390人中,有约62%的人选择“不会,AI不是本人”。
有25%的人选择“会,实在太想念了”;另外有近13%的人是摇摆状态,选择“要看AI的发展程度”或“不知道,难做决定”。可以预测,当AI技术成熟度和效果真实度提高,选择采用“AI复活”技术的人会随之变多。
▲六成投票者不会考虑数字化复活逝世亲人
02.深扒“AI复活”产业链,售价个位数到上万元
智东西在各大电商平台检索发现,“AI复活”搜索结果下的商品价格在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涵盖提供照片开口说话、模拟音色说话、实时对话等不同需求的视频内容。
▲电商平台中“AI复活”产品
综合来看,这些产品可以分为几类,包括售卖“AI复活”视频制作教程,基于购买者提供的图片、视频、音频制作“AI复活”成品视频,以及代做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可变现的“AI复活”视频。
▲电商平台中“AI复活”产品售卖内容及价格范围
根据商品购买详情页分析,购买这些产品的用户需求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寄托哀思、思念亲人,另一种为利用相关炒作变现。
首先,售卖制作教程的产品有两种方式,提供详细的视频制作教程、工具,或者远程控制在线指导。
智东西购买了其中售价为9.9元的工具包,其中包含“AI复活”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包,以及相应的视频讲解。其中包含AI绘画工具Midjourney、数字人视频工具D-ID网站、照片恢复工具PhotoRestorer、AI数字人虚拟网站HeyGen、老照片智能上色工具palette、免费声音克隆工具OpenVoice、去水印工具Media以及ChatGPT的登录地址。
▲电商平台的“AI复活”视频教程工具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具中大多都可免费使用,只需用户在互联网检索就可以进入,这类产品售卖更多面向的是没有一定AI背景、工具应用经验的用户,通过信息差赚取利润。
第二种,为直接根据购买者提供的照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制作成品视频。这之中根据可实现的视频效果导致价格差距更大,最基础的是让照片动起来,其次就是让照片开口说话,或者定制相应的文案、音色,最高价格的服务为实时视频对话。
▲电商平台非实时对话“AI复活”产品价格
此外,诸如此前在社交平台上浏览量较高的“AI复活”明星等视频,可以让一张照片增加手势等动作使得效果更为逼真。这一类产品的价格相比上述情况更高。如只需要让照片动起来售价为1000元左右,需要购买者提供照片和一段音频;若需要让视频中的人物动起来,就需要购买者除音频外,提供10秒以上的视频,其售价为2000元左右。
例如,根据某销售对智东西的报价,类似此前“AI复活”知名歌星李玟的视频售价为1980元。
▲智东西向销售人员了解AI复活逝世亲人产品售价
对于文字语音实时互动、视频实时对话的个性化需求,据了解其价格在5000元到20000元不等。对于可以实时对话的视频,据商家介绍,可以花费19800元永久免费使用,并有三次时长半小时的疗愈服务。疗愈服务主要为实时视频对话功能。
若用户之后仍需要视频实时对话,需要每次额外支付800元人工换脸进行对话;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直接制作一体机,可永久使用。
▲智东西向销售人员了解AI复活逝世亲人产品售价
第三种为代做短视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AI复活”短视频,在相关平台上获取流量从而变现。
其售卖内容与第一种较为一致,包含制作工具及视频讲解,额外还会提供利用短视频变现的方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代做短视频课程大纲
可以看出,即便制作“AI复活”视频所需的工具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检索到,但其相应的制作教程等已经形成产业链,以吸引更多有相应需求且缺少技术储备的用户群体,其中有一些产品的售卖人数已经达到近百人。
03.从让照片说话到数字人,AI复活背后用到哪些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市面上主流的“AI复活”服务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让老照片动起来,这背后用到的主要是视频生成、唇形同步、语音克隆等技术。
▲AI让照片动起来(图源:淘宝商家)
今年2月,阿里通义实验室发布的肖像视频生成框架EMO主要实现的就是这类让照片开口说话的效果。EMO采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作为基础框架,既降低了计算成本,又能保持较高的视觉保真度。(国产神级AI登场!高启强化身罗翔,蔡徐坤变Rap之王,还跟Sora联动)
而在语音克隆方面,OpenAI近日刚刚发布了语音引擎模型Voice Engine,利用文本输入和单个15秒音频样本,就能生成高度相似且情感丰富的自然语音。去年爆火的“霉霉”说地道中文的视频就利用了该技术。
第二种则是利用AI换脸技术,由真人在背后换脸成客户的亲人与其视频通话,这是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应用形式。
Deepfake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生成对抗网络或卷积神经网络等算法将目标对象的面部“嫁接”到被模仿对象上,使得视频中的主角可以被替换为任何人。相关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可以生成非常逼真的图像甚至视频,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近日,网友孙先生利用AI换脸技术,将父亲的脸“移植”到自己的脸上,录制了一段视频,以父亲的口吻向奶奶报平安,让她安心。
▲网友孙先生用AI换脸“复活”父亲(图源:抖音)
第三种是构建虚拟数字人,也是技术门槛最高的一种方式。不同于前两种提前设定好对话内容方式,数字人能够生成对话,进行自然的语言交互。
3月初,商汤科技利用如影数字人技术“复活”了创始人汤晓鸥,其在年会上进行了一场脱口秀表演。
自然的语言对话、人物神态动作背后是多模态大模型的支撑,商汤科技用到的是“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和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实现了数字人形象个性化定制,并呈现逼真的口型、表情和动作。
▲商汤利用如影数字人技术“复活”汤晓鸥(图源:商汤科技)
总的来看,前两种技术手段都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使用成本大幅压缩,但也因技术门槛低,面临着市场鱼龙混杂,效果良莠不齐等问题。第三种技术相应的成本更高,效果最为逼真,未来能达到的交互感也可能更强。
04.结语:守住“AI复活”边界,对技术滥用提高警惕
由于“AI复活”的伦理问题,这一技术发展一直都饱受争议。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一些用户通过这一方式缅怀亲人,但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基于此售卖工具产品的市场行为,使得AI技术的边界逐渐模糊。
未经许可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行为可能侵权。根据《民法典》第994条,“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死者的肖像仍然受到法律保护。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14条,“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内容平台也负有规范AI生成内容的责任。昨日晚间,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清明期间内容创作的提醒,用户应慎用“AI复活”技术:尊重逝者及其亲友。未经逝者生前同意或逝者家属授权,请勿利用AI或其他技术手段“复活”逝者。
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接触逐渐紧密,更应警惕技术滥用的风险,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