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OpenAI发布了全新的ChatGPT-4o,并邀请初代在线教育顶流可汗教育(Khan Academy)创始人Sal Khan出题、出提示词,让这款全新的4o来教他儿子做几何题。
4o的耐心、细心和对学生随时随地的鼓励让不少家长惊呼:“这之后还需要老师么?”
在一周后的微软Build大会上,微软和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宣布了一项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教育工作者带来节省时间和增强课程的人工智能工具。
由AI赋能的个性化教育在ChatGPT甫一问世便成为众人的议题,不同的是,AI的发展,使得个性化教育不再是理想,而是现实的一部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自主学习将有可能变为现实。
那么,有了AI助力,未来在线教育是否终将胜过线下教育,让普惠教育和终身教育唾手可及,实现随时随地读书进阶、职场进阶如有神助的梦想呢?
或许,回顾在线教育的小史可以让我们更清晰我们现在的位置,乃至对教育,至少是在线教育的未来有一个更客观的期待。鉴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主的针对成人的在线教育平台,K12领域的在线教育平台暂不做深入探讨。
🔺各类模型文本处理能力评估对比,来源:OpenAI官网
01 MOOC、开放大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最早的在线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发了基于计算机的教学系统PLATO(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s)。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邮件和在线论坛成为早期的在线教育工具,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讨论。
源于英国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也于1971年开始了基于邮寄课程材料的远程教育,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转向电视和互联网教学,成为现代在线教育先驱。
然而,真正让“在线教育”一战成名的是慕课,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2007年8月,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早期MOOC原型,一门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在成为开放课程之前,这门课本来只有5位研究生选修,开放后,变成有50位来自8个国家的学生选修。2011年秋天,超过16万人透过赛巴斯汀‧索恩(Sebastian Thrun)新成立的知识实验室(现称Udacity)上课。
这让MOOC这个教育平台真正破圈,成为全球科技、教育等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热点,彼时不仅教育行业言必称MOOC,就连整个在线教育也成为VC投资的热门赛道。创始于2012年的Courera和EdX都属于MOOC。Courera与世界顶尖大学和机构合作,涵盖科技、商业、人文等多个学科,EdX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创始,提供MicroMasters和专业认证课程。
有趣的是,彼时16万人上的课程正是“人工智能导论”,AI在日后被认为将再次变革教育行业,乃至重塑所有行业。
素来重视教育的中国也迅速跟上,2012年网易云课堂推出,2013年,中国内地高校走出MOOC第一步,清华大学上线了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XuetangX),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老师把部分课程搬上EdX,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也在同年7月与Coursera正式签约。
与此同时,“开放大学”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中国各大城市,各大视频网站遍地开花。优酷的开放大学课程有哈佛、耶鲁等名校一系列人文、历史、英语、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课程。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慕课数量已经达到6.2万门,注册用户4.02亿,学习人次达9.79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3.52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此时的MOOC和Open University连同学堂在线等一众国内在线教育平台,早已剥离了喧嚣的产业特色,回归教育本质。
尽管课程数量和注册用户在增加,但是同时增加的还有越来越高的退课率与越来越低的完课率。高比例的退课率,说明坚持完成一门MOOC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毅力和专注度,这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有很高的要求。在今天信息爆炸、各种短视频铺天盖地的情况下,能否吸引学习者的专注尤为艰难。
曾经,Coursera、Udacity和EdX计划把证书服务和就业推荐作为赢利手段。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运营模式忽视了MOOC的诚信保障。在AI技术发达的今天,用技术替考或者完成作业成为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MOOC一直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MOOC的价值在于免费(其实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从来不是免费的),除了学业证书、成绩单和就业服务外,无其他收费项目。
02 视频、PPT、直播,在线教育还可以怎么做?
严格来说,教育不应该称之为“产业”,究其缘由是因为,教育需要投入的精神和努力与从娱乐中获得的放松和情绪释放是完全两个方向。如果娱乐和游戏是人性的需要,而学习大部分是反人性的。除非为达到某个明确目的,真正意愿主动投入教育的人和时间少之又少。
MOOC最初能破圈乃是因为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地域限制,让全球粉丝在同一时间上线参与赛巴斯汀‧索恩和彼得·诺威格博士(Peter Norvig)这两位谷歌大神的课。
🔺彼得·诺威格博士(Peter Norvig)
抛开这些光环,在线课程的形式似乎并未能促成学员积极有效的学习,以取得学员自己所期待的教育成果。尤其是教育和学习本是一项长期投入,一时一地的课程难以系统地解决真正的问题。
如果将几家在线教育平台的内容形式做一个分类的话,我们会很快发现,从慕课诞生至今,在线教育的几大主要模式是视频,包括教授讲课视频、PPT+讲师讲课视频、直播授课。或许是因为缺乏社交属性,或者社交属性单一,这些在线课程大多是作为正式线下课程的补充而存在至今,无论是学生完课程度还是课程满意度都比较稀松。上述人民日报列举的数据即与慕课学分认定紧密相关。
倒是源于中国的非学历教育平台如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类APP,因为音频使用场景的特殊性以及强社交属性,获得职场学员积极的响应。
而多邻国(Duolingo)、Quizlet等专注于短小的学习单元、特定知识点的图文内容APP因其互动性高、目的性强也成为广受好评的学习平台。
甚至,另一家也是以图文为主传播介质的美国昆藤商学院(Quantic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School),一家源于美国的在线教育机构,它们似乎找到在线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们用高互动图文APP,将整个学位教育课程分解成手机端一门门课程和考试,结合学员之间以及学员和教授的在线互动,让学员可以完成系统化的学习,最终取得商科或者理科硕士学位。整个过程中,学员黏性、体验、对课程的评价和完课率甚至远超一线大学。这家创始于2014年的在线教育机构至今已经有近17000名毕业生和校友,学员中不乏牛剑藤校等名校的硕博来攻读它们的MBA和EMBA学位。
有趣的是,比较图文、音频、视频这三大在线教育模式,如果是期待有正式产出结果的严肃教育项目,则更偏传统的图文似乎比如音频、视频等富媒体更有学习效率。这或许是因为图文更聚焦于教育的内容本质,而音频视频则对传播教育的媒介(讲师/教授)有更高的依赖。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在数字化图文的基础上,用AI语音个性化辅导学员,这将会成为未来在线教育的主流么?是否能让更多需要教育的人打破时空限制?
至少从4o的演示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项技术很好地结合了图文、语音,形成随时间演进的互动视频,通过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式发问将所有教育形式自然融合。
“未来3年内,将有30%教育内容/时间被AI替代,5年内,这个比例将达到50%,10年内,99%的教育将被AI替代。”Quantic的全球CEO Bill Fisher对4o也是赞不绝口。Bill从事在线教育工作超过20年,正是初代在线教育开拓者之一,同Duolingo的创始人一样,这些在线教育的从业者都在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更完整形式,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工作的初衷。
AI时代,我们该怎么样学习,还需要费时费力地学习吗?基辛格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一书中说:“无论我们将AI视为工具、伴侣还是对手,它都会改变我们作为理性生物的经验,并永久性改变我们与现实的关系”。
所以,随着AI的发展,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可能。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AI将在人类体验的所有领域带来冲击和变革,深刻改变我们理解现实的方式以及我们在其中的角色。
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与终身的学习,体验与终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