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2.0创业,跟1.0有何不同?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3-10-10 10:19:18 点击数:

属于AI 1.0时代的创业故事接近尾声,李开复在创业前夕宣告:“AI 2.0已经到来,会诞生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的平台机会。”

清华姚班毕业的印奇与同学唐文斌、杨沐,靠一款基于人脸识别和人脸追踪技术的游戏《乌鸦来了》,稚气的学生走出学校摇身一变成为创业公司CEO,成功获得天使投资,创办了旷视科技。

从盛大创新院出来的黄伟决定离职单干,创立了云知声,与刘庆峰创立的科大讯飞在技术上形成了抗衡。

港中大的教授汤晓鸥,接受了IDG资本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带着他50多个博士、博士后学生开启创业之路,创立了商汤科技公司。

2015年,周曦决定放弃中国科学院专家身份,带领着一批人脸识别领域的科学家创业,成立了云从科技。

如果说AI 1.0,是科学家和工程专家的机遇,那现在来到AI 2.0创业时代,仅有学术背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挑战,这是基于技术实战派和超大资本的综合较量,更像是一个大佬的战场。

翻看这些大佬们的过往履历甚是精彩,学生时期毕业于伯克利、卡内基梅隆、清华、上海交大等名校,曾就职于微软、谷歌、苹果、阿里、京东等名企。多数大佬早已功成名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在精神层面追求更高的创业目标。

顶着过往的光环,这些AI大模型新晋的创业者们几乎是一下场就得到了资本的青睐,王慧文的光年之外刚启动估值就已达到2亿美元,如此高的创业门槛,令其他徘徊在门外的创业者们望尘莫及。

但是,除了这些差别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到技术。

AI 1.0时代,孕育了一批以语音识别技术,以及以图像识别技术为起点的公司。前者的代表公司有科大讯飞、云知声、思必驰等,后者的代表公司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到创业后期,包括四小龙在内的创业者们,不约而同地避免与竞争者的正面交锋,转而在更加细分的智能汽车、医疗等细分赛道上继续耕耘。

这些公司能在短时间内晋升为新的独角兽公司,其特点是在一个专业技术领域做到了极致,但因为当时技术本身的瓶颈,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只能在市场有限的垂类场景中实现,且研发、部署、运营的费用都比较高昂。

去年,商汤科技股价曾出现闪跌,盘中一度跌超50%,单日市值蒸发超915亿港元。去年年末,刚上市不久的云从科技股价由最高点36.60元/股跌至15.31元/股,市值也缩水到113亿元。

此外,AI四小龙无一能逃过亏损的命运,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四家企业合计亏损高达500亿元。

相较于AI 1.0时代,AI 2.0技术能兼容更多的场景和领域,不仅仅只是做一个大模型通用于各行各业,而更多的是在一个垂类场景下,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图片

图片来自创新工场官网

诱人的前景下,也是数量级上升的难度。首先是高算力,同时高算力也代表着高成本。

据外媒报道,以GPT-3的AI大模型为例,OpenAI使用了近1万亿个单词和45TB的数据量来训练它,训练一次的成本约为140万美元。同时,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成本十分高昂,ChatGPT一次运算就要花费将近450万美元。英伟达最新的H100,一张卡34000美元,超过20万人民币。做一个ChatGPT需要耗费3万块显卡,花费至少6亿元人民币。

高算力、高成本即意味着AI 2.0时代创业的绝对高门槛,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根本无法承担AI训练的费用,前期能拿到多少融资变得十分重要。

以前资本市场的明星选手AI四小龙直到B、C轮以后才能拿到超过千万元的融资,而现在仅在天使轮的融资动辄就上了千万美金,公司估值上亿。

如此高昂的前期投入成本并非是普通创业者和公司可以负担的,加之还要具备绝对顶尖的研发技术,故而AI大模型创业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只是大佬的游戏时刻。

但是,钱还只是AI大模型创业中最容易解决的第一道门槛。

面对未知的创业前景,人才是更为稀缺的资源。大佬们下场,打的第一场仗就是抢人。

毕竟,像贾扬清这样先后任职谷歌、Facebook、阿里等一线技术公司,并且主导开发多个深度学习框架、人工智能框架的顶尖技术大牛少之又少。像王小川、李志飞、周伯文这类又懂技术,又在行业内扎根多年的大佬寥寥无几。

同样,诸如李开复、王慧文等一类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能精准把控技术发展趋势的团队领导人也是可遇不可求。

AI大模型创业,技术、资本、人才缺一不可,兼具以上利器的大佬们早将普通人甩在了身后。诸神之战,终与凡人无缘。


Tag: AI创业者
首页 AI对话 资讯 我的